項目團隊
北醫三院神經外科
項目負責人:劉彬(右三)
參與成員:王振宇、馬長城、林國中、于濤、陳曉東、謝京城
從1位患者的治療經歷談起
陳女士,33歲,因雙下肢麻木3年從外地輾轉來到我院就診,經過查體及檢查發現患有腰骶管內多發性占位,考慮先天性脊髓圓錐腫瘤。這類腫瘤由于位于脊髓圓錐大小便中樞所在的區域,手術后出現大小便失禁的可能性極大。同時由于病變位于脊髓圓錐內及骶管內,常規手術要采用兩個切口分別切除。切除多節段椎板影響脊柱的穩定性,需要行內固定手術,因此手術難度大、創傷大,效果差。
神經外科王振宇教授、劉彬副教授接診后,針對患者的特點,創新性采用單一腰部切口,先在顯微鏡下切除了圓錐內的腫瘤,然后采用神經內鏡在直視下對骶管內的腫瘤進行了切除,腰部切口進行了椎板回置。這種方法避免了在骶尾部另開切口,減少了手術創傷,縮短手術時間,降低了患者術后椎柱失穩的風險。術后陳女士癥狀緩解,2周后痊愈出院,目前已隨訪3年未復發,生活完全自理。
技術內容
腰椎管是神經外科腫瘤的常見部位,常見的病理類型為神經鞘瘤或神經纖維瘤。目前顯微神經外科在顯微鏡下可以做到絕大多數病變的全切,但顯微鏡由于照明光源位于鏡頭上且隨距離衰減,在手術中存在無法觀察到的盲區。為了充分顯露病變,手術切口一般要數倍大于病變的長度,同時要切除充分的骨性結構、傷及大量脊柱后方的肌肉,是患者術后腰痛或酸脹不適的重要原因。
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完善,神經內鏡可以經一個很小的切口通道進入手術區域,對病變進行近距離的觀察、切除,對肌肉及骨結構損傷更小,術后腰痛等脊柱不穩癥狀發生率大大降低。
我院神經外科團隊采用微創切口應用神經內鏡進行腰椎管內腫瘤切除,在保證椎管內腫瘤的手術全切率的基礎上,減少骨結構及肌肉軟組織損傷,術后隨訪明確了神經內鏡切除腰椎管腫瘤和降低醫源性脊柱不穩事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與傳統治療方法的區別?
以往由于手術創傷大,發現早期良性病變往往選擇觀察,采用神經內鏡輔助后,通過小切口通道技術縮小了肌肉分離及椎體骨性結構切除的范圍,可以進行早期手術,保留更多的神經功能,同時基于內鏡微創的特點,降低術后醫源性脊柱不穩定事件的發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這項技術適合哪些患者呢?
多發單節段的椎管內腫瘤,椎管內微小病變。
小結
采用神經內鏡切除椎管內的病變可以在病變的早期進行切除,同時減少了手術切口的長度,降低了肌肉及椎板的損傷,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